WWF发起“国际熊猫日” 助力中国软实力

2017-11-09 09:56 人人公益
  • T大

国际熊猫日

10月27日,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期间,世界自然基金会(WWF)中国办公室发起设立“国际熊猫日”,倡议国内外社会各界像关爱大熊猫一样,关注和支持其他物种及自然保护工作。

在此之前,WWF南非办公室曾于2010年发起“世界犀牛日”,希望借此强化人们保护犀牛的意识,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,影响力不断扩大。

WWF发起“国际熊猫日”  助力中国软实力-创益传媒

2016年世界河流日,WWF发起公众活动,号召人们关注身边的河流。©徐典波

“国际熊猫日”是WWF首次以大熊猫为主角倡议发起的“国际节日”。但是,这个节日并不仅仅属于大熊猫,而是属于所有的野生动物和我们共同赖以生存的地球。

大熊猫作为孑遗至今的古老物种和“中国国宝”,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,也因此受到了国内外社会的共同关注与保护。经过中国政府和WWF等组织的共同努力,野外大熊猫种群数量已由1980年的不足1000只,恢复到2015年的1864只。这一数字,说明保护是卓有成效的。

但是,正如著名导演陆川在“国际熊猫日”的倡议中所言,“我们依然要看到,地球上还有许许多多的野生动物挣扎在生存和死亡的边缘。”

再接再厉,像保护大熊猫一样,保护其他野生动物和它们栖息的家园,是众望所归。

渊源已久

去年国庆节期间,央视播发了一条长新闻——镜头从憨态可掬、自然萌的大熊猫身上,转到有熊猫LOGO的WWF瑞士总部,并提到“大熊猫是中国的软实力”。其实WWF与中国大熊猫的关系,渊源已久。

1961年,在众多科学家、公共关系专家的推动下,WWF在瑞士日内瓦湖北岸的一个小镇上成立,机构LOGO正在设计之中。

恰逢当年,一只名叫“熙熙”的雌性大熊猫到欧洲各地巡展引起了轰动,所到之处,几乎万人空巷。WWF敏锐地意识到,一个具有影响力的标志可以克服所有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,成为凝聚世界共识的力量,于是一致赞同将大熊猫动人的形象作为组织的象征。从此,大熊猫成为全球自然保护运动的一个偶像性标志。

WWF发起“国际熊猫日”  助力中国软实力-创益传媒

WWF大熊猫项目的历史照片©乔治·夏勒/WWF

20世纪70年代末,中国的第一次野生大熊猫种群调查结果宣告大熊猫已经濒危,当时国内正在出台保护熊猫的相关计划。一位美国记者听说后,向政府有关部门推荐了世界自然基金会(WWF)——机构具有良好专业性及国际影响力,并且WWF的标志就是只熊猫,可以考虑合作。1979年,在中国政府的邀请之下,世界自然基金会(WWF)成为在中国开展实地工作的第一个国际非政府组织。

同一时期,中国的“大熊猫外交”也逐渐开始显露成果。随着“最萌外交官”的足迹走遍前苏联、美国、英国、法国、西德、日本等国家,大熊猫在给无数人带来快乐的同时,也为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的中外合作关系提供了纽带与桥梁。

中国故事

从1980年开始,WWF在中国开展了重点优先项目,其中第一个就是在四川进行大熊猫的研究和保护工作。

WWF发起“国际熊猫日”  助力中国软实力-创益传媒

WWF选择凉山州美姑县及雷波县为项目点,希望通过节柴灶的修建减少该地区的薪柴消耗及碳排放量,从而保护大熊猫栖息地。©郭思宇/WWF

WWF与国家林业主管部门合作,在1985-2015年间开展了第二次、第三次和第四次全国大熊猫生存状况普查,通过支持巡护、监测和普查等一系列基础调查与研究工作,了解大熊猫野外种群状况。这些研究成果为大熊猫保护的决策和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。

1992年,林业部(现为国家林业局)和WWF联合启动了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管理计划。WWF引进国际先进的保护理念和方法,提供技术、设备和资金,与政府部门和在地合作伙伴一起,在秦岭山系、岷山山系、邛崃山山系、凉山-相岭山系推动大熊猫保护区的建立和扩大,培养保护区人员能力,建立示范区,实现大熊猫保护区的有效管理,创建生态走廊促进不同熊猫种群间的基因交流。

经过中国政府和国际社会30多年的共同努力,2015年调查数据显示,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恢复到1864只,栖息地面积达258万公顷,自然保护区增至67个。多年的保护工作在促进大熊猫种群数量增长的同时,也改善了栖息地质量,使大熊猫分布区整体的生态系统健康得到有效维护。

“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,大熊猫保护给予我们希望,尤其在全球范围内环境状况急剧恶化的局面下,带给我们信心。”世界自然基金会(瑞士)北京代表处项目执行总监石全华说,“大熊猫种群的威胁依然存在,依然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保护。我们希望以这个阶段性成果来说明,通过政府牵头、NGO支持、企业和社区参与这样一种多方合作、全社会动员的保护工作模式,我们是可以把环境恶化的趋势扭转过来的。”

经过几十年的发展,目前WWF在中国的工作并不局限于大熊猫保护,还覆盖了东北虎、江豚、雪豹、麋鹿、候鸟等野生动物栖息的长江流域、黑龙江流域、湄公河上游流域、黄渤海生态区和青藏高原等重点生态区域的保护。同时,WWF的工作领域也已经拓展到气候能源与变化、可持续消费、绿色金融等可持续发展与保护领域。

WWF发起“国际熊猫日”  助力中国软实力-创益传媒

WWF发起的公众参与活动,培养了中国保护领域的后备军。WWF供图

熊猫软实力

“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重要经济体。也正因为中国的重要性,我认为,如果没有可持续发展的中国,就没有可持续发展的世界。”WWF全球总干事马克·兰博蒂尼(Marco Lambertini)明确表示,“这也是为什么WWF希望与中国政府加强合作的原因,这是一个绝对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的挑战。”

依托于遍布全球的环境保护专家和超过100个国家的办公室网络,WWF过去在中国一直扮演着一种角色,就是把各国的先进保护经验和模式带到中国,投入大量资金和专业支持,然后结合中国的情况进行试点、推广。随着与中国政府和合作伙伴在探索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,WWF也开始越来越多地扮演另一个角色。

据世界自然基金会(瑞士)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卢思骋介绍,WWF近期协助组织了一个巴基斯坦高层代表团到中国考察。对于巴基斯坦来说,如果能从中国近年湿地保护的经验中,学到如何结合当地老百姓生计的改善、可持续农业和渔业的发展,通过湿地保护来做好“中巴经济走廊”周边洪泛区的生态保护工作,不仅对于中国在海外的投资是一种保障,对于巴基斯坦的经济和环境也是一种贡献。

“由于同样是发展中国家,都面临着人口与土地、经济发展与改善生计等矛盾,中国有很多经验值得其他发展中国家借鉴,未来我们也会充分发挥桥梁的作用。”卢思骋说。

WWF在中国的30多年历程中,见证了中国环境保护法律、法规的不断完善和健全,见证了国家公园、生态红线、自然资产审计等重要制度和体系的建设,见证了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等重大国家保护战略的规划和实施,见证了中国在象牙贸易、气候变化等国际议题中付出的决心和实践,见证了中国在保护与发展中逐渐走出一个清晰的模式和方向。

“美丽中国”成为2050目标的关键词,展示了中国政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,中国正在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、贡献者、引领者。

卢思骋表示,“WWF将一如既往,在全球网络的支持协作下,带着保护大熊猫的初心,进一步加强与中国政府的合作,携手共建,为了保护一个生生不息的地球而共同努力,并将把中国的实践、经验和成果通过WWF国际网络平台推介到全球,合作共享生态文明的成果。”

几十年来,大熊猫外交经久不衰,熊猫保护的成功案例为世界带来了信心与希望,熊猫在不断为中国软实力加分的同时,也将在全球共同应对环境恶化的新阶段下,成为寻求共识与合作中所共有的资产和纽带。

WWF发起“国际熊猫日”  助力中国软实力-创益传媒

WWF与由美国前副总统、诺贝尔奖获得者阿尔·戈尔先生创立的气候现实项目(The Climate Reality Project)联合发起“气候现实项目中国”。该项目致力于在社会各个层面采取紧急气候行动,催生气候危机的全球解决方案。2016年, 由阿尔·戈尔先生与世界级科学家、商界领袖、传播和技术专家一起培训了600余名新的气候现实领袖。WWF供图

责任编辑人:马明月 PP002
热点新闻
精彩推荐
释放进入手凤首页

手机凤凰网 i.ifeng.com